为何说无芪不成方?黄芪(黄耆)有哪些用途?
黄芪(又称黄耆),中医自古以来就有“无芪不成方”的说法,好像黄芪成为一种万能的配药。而实际上,黄芪的功效不可谓不大。黄芪单用,可以泡水喝,炖汤,黄芪与其他药物搭配,对生活在美国的话人来说,也是很看重的。
黄芪主产于中国,但由于其人工栽培容易,对土壤气候要求也不苛刻,所以价格便宜,黄芪“亲民”,有平民之风,在美国也很容易买到。
黄芪药性与功能
从功能来看,黄芪“主治补气固表,利尿托毒,排脓,敛疮生肌”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、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血虚痿黄,内热消渴:慢性肾炎蛋白尿,糖尿病。
现代研究表明,黄芪可通过增加糖原合成酶活性、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、蛋白激酶B和蛋白激C活性,使骨骼肌细胞心肌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水准增加,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而发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、降低血糖的作用。黄芪还有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,尤其是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病,它的强心作用更为显著;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,能够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,并且降低血压。黄芪还有保护肝脏、治疗肾炎的作用。
黄芪的常用方法
民间流传着“常喝黄芪汤,防病保健康”的顺口溜,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,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。临床实践证明,黄芪不仅对体虚感冒、慢性肾炎、心血管病、糖尿病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,还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良药。口腔溃疡患者如果件有身体困倦、无力、气短、多汗、反覆感冒等明显的气虚症状时,选炙黄芪来泡水喝常用量为10~15克;患者若无上述气虚症状,则最好选择生黄芪泡水喝,常用量为6~9克。
以黄芪为主药的方药五例
1. 当归补血汤
方药:黄芪50克,当归10克。
用法:水煎服。
功能:补气生血。
2. 归脾汤
方药:黄芪、龙眼肉、伏神、炒枣仁各9克,白术、人参各6克,木香、炙甘草、远志、当归各3克,生姜3片,大枣3枚。
用法:水煎服。
功能:可治多种出血性疾病,属心脾两虚,脾不统血之证。
3. 补中益气汤
方药:柴胡、黄芪、陈皮、当归、灸麻黄各6克,党参、白术、阿胶、紫草各10克,大枣10枚,仙鹤草20克,甘草8克。
用法:水煎,饭前或者空腹温服。
功能:升阳补中,益气合阴。可治疗过敏性鼻炎、清除疲劳、补益脾胃等。
4. 玉屏风散
方药:黄芪300克,防风、白术各100克。
用法:研成细末,日服2次,每次15克,吞服。
功能:固表正汗,用于体虚自汗,容易伤风等症。
5. 补阳还五汤
方药:生黄芪60克,常归尾、赤芍各6克,桃仁、红花、地龙各3克。
用法:水煎服。
功能:补气活血,祛淤通络。用于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言语不利或截瘫、下肢痿废、便干尿频及尿失禁者。本方可用于中风后遗症、脑血栓形成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等。
黄芪使用禁忌
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,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。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,补气升阳,易于助火,又能止汗,所以凡有感冒发热、胸腹满闷等症者,不宜服用黄芪;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,有发热、口干唇燥、咯血等症状者,不宜单独服用黄芪;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,均不宜服用黄芪。此外,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,故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。脉细数、舌质红,属中医肾阴虚者,不宜服用。